聚焦“双碳” 笃行不怠——2021年自然资源领域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回眸_深度

2022-01-07 00:00
有人说,2021年是碳中和行动元年。 回眸2021年,“双碳”成为避不开的热点词,自然资源人在实现“双碳”目标这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开拓创新,踔厉奋发:各地自然资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计划相继出台;有的地方一马当先,开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行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前后,碳汇交易、碳汇贷也相继登陆;关于碳汇机制、碳汇估算和核查、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科研探索,也都在笃定向前。 政策发力 计划方案纷纷出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要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实现“双碳”目标,自然资源如何发挥基础性作用?研究建立城市控碳、乡村减碳规划指标体系,保障绿色低碳理念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中有效落实;严格落实限制、禁止用地目录,对风电、光伏等项目给予用地倾斜;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严格执行林地草地用途管制制度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科学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对陆地、海洋生态系统进行科学保护修复……2021年,助力“双碳”的各项自然资源领域政策、计划相继出台。 2021年4月6日,山东省威海市印发《威海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将发展蓝碳经济作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要求在推进海洋节能减排的同时重视增加海洋碳汇。随后,《四川省积极有序推广和规范碳中和方案》印发,倡导个人和机构在强化减排的基础上,通过植树造林、修复湿地等方式抵消温室气体排放行为。7月,辽宁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双碳”行动清单,聚焦规划支撑、增效降碳、生态固碳3方面,明确了15项具体任务,助力辽宁省经济体系、产业体系、能源体系的绿色低碳转型。9月,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制定《2021年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计划》,强调制定全省生态系统增汇规划、强化用地保障等。12月,《广东省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十四五”规划》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构建绿色低碳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健全碳汇市场化交易机制,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2021年,广西自然资源厅也强化了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对增加陆域生态系统碳汇、促进海洋蓝碳增汇方面做出规划安排;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从引导优化产业结构,支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进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等方面提出规划要求。 森林是巨大的碳汇储备库,2021年,多地依托森林优势,探索通过管理提高森林质量、蓄积量,增加碳汇储量。8月,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四川林草碳汇行动方案》,明确全省林草碳汇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计量监测体系建构目标。12月,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碳汇管理局挂牌成立,计划创建“碳中和示范区”,在下辖三县启动零碳示范县创建。 实践探索 试点交易轮番入场 2021年6月8日,我国首个红树林碳汇项目和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成功签约交易。这意味着,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015~2019年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按照核证碳标准被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购买了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中和该机构开展各项环保活动的碳排放。这一项目,是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支持下,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组织,并与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开发完成。 2021年以来,一系列实践活动摸索向前,探索助力“双碳”的自然资源管理路径、市场行动。 广西厅以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为基础,以耕地、林地、草地、湿地、居民地和其他土地等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重点,探索县域碳汇监测核算。同时,该厅还调查了试点县域各类自然碳汇资源分布及其变化情况,并通过碳储量及其变化量测算分析,摸清了试点县域土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本底以及碳汇的变化特征。 广东启动在韶关市、深圳前海合作区、广州从化区、广州花都区、珠海横琴新区、中山翠亨新区、中山神湾镇、汕头南澳县等区域开展第一批碳中和试点示范市(区)建设。 碳金融作为国际上运用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创新工具,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2021年,在山东省青岛市,全国首单湿地碳汇贷落地。青岛胶州湾上合示范区发展有限公司与兴业银行青岛分行合作,以胶州湾湿地碳汇为质押,授信流动资金贷款1800万元。创新的质押融资模式,为企业拓宽了绿色融资渠道,也为企业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走出了一条新路。 科技创新 机制技术常抓不怠 实现“双碳”目标,急需科技创新的支持引领。陆地、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机制如何?提升增汇能力需要哪些技术?碳储量如何核算、碳汇增长潜力如何预测?如何创新碳地质储存技术?……2021年,自然资源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围绕这些研究热点难点,笃行不怠。 2021年,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组织起草的海洋行业标准《中国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标准》完成征求意见稿编制,这是对海洋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技术层面探索。 海草床生态系统是海岸带蓝碳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8月13日~27日,由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组织,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牵头实施,海口、三沙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技术骨干共同参与的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试点调查,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的黎安港开展。 同在8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代表处、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中国土地学会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分会专家汇聚北京,研讨增强生态系统碳汇的目标与路径。 “双碳”目标下,作为可以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的重要技术途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成为当下研究热点。12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向国家碳中和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与对策”专项项目,负责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及预测方法等研究。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2021年及“十四五”期间,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专注基于碳卫星与地理空间大数据,开展我国区域碳循环关键参数立体观测与反演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全空间碳源/汇监测信息服务系统,研制碳参数全、时空分辨率高、时间序列长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参数产品,为全球碳源/汇精确估算提供新方法和科学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