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海南长臂猿_深度
2020-11-09 00:00
如果要问现在我国最濒危的野生动物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会说:“大熊猫”。但今天要说的生长在海南的长臂猿,濒危程度比大熊猫还要高两个等级!
海南长臂猿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全球现存数量最少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目前仅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极度濒危”,名列全球25种濒危灵长类物种之首。
今年8月29日,科研人员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的霸王岭林区东崩岭,发现并拍下了海南长臂猿第5个家族群(E群)的母猿怀抱幼崽的一幕。经专家鉴定,消息属实。至此,这一全球最稀有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增长至5群33只。
喜讯很快传遍全球,网络转发700多万次,阅读量达2亿次。专家评论说,这既说明海南长臂猿保护牵动全球爱心人士的心,也充分证明海南热带雨林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典型的且具有说服力的成功案例。
林间复猿啼
“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鸟乐。”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被流放海南时,用诗文记录下了海南长臂猿的踪影。曾几何时,遍布全岛、鸣叫高昂犹如天籁之音的海南长臂猿,带给人们无穷遐想。
后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迅速退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记者调查了解到,为发展生产与森林防火等需要,20世纪50年代海南在现今的保护区范围内开通多条公路,将自然保护区人为分割为若干不连续区域。那时,人们或许未想到,原始森林破碎、人类活动的干扰,会导致“从不下树”的海南长臂猿面临种群灭绝的险境!短短30年间,五指山、黎母山、尖峰岭、吊罗山、鹦哥岭等地的长臂猿种群先后灭绝,仅在霸王岭地区的斧头岭有少数残余种群,当时调查发现仅剩两个家族群7只~9只个体。
20世纪70年代末,对海南长臂猿种群的保护与拯救启幕。
1980年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建立。1988年海南长臂猿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人们强化野外巡护监测,并开展了海南长臂猿及其栖息地调查监测、科学研究和保护宣传教育等系列工作。1994年,海南岛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开展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改造,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扭转了种群下降的势头。
据悉,海南长臂猿主要栖居在原生性的热带山地雨林沟谷地区的大型乔木上,喜欢在山体中部和中下部活动,在高海拔的山巅或山脊很难看到它们的踪影。此前,全岛已发现A、B、C、D四类海南长臂猿种群,而E群,是今年8月才首次发现。
8月18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通过红外自动相机,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打炳村东崩岭监测拍摄到两只海南长臂猿同框的照片和视频,且录到了雄猿的鸣叫声。经辨认是一雄一雌两只成年海南长臂猿,证实新形成了E群即第5个家族群,并由此确定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已经扩散到距原栖息地霸王岭林区斧头岭10公里的东崩岭。
记者了解到,在海南长臂猿第5个家族群形成之前,已经大概有10年没有新的家族群形成了。“8月29日,科研人员监测到的E群母猿喜添幼崽,又进一步证实海南长臂猿新家族群形成,同时表明,原栖息地与新栖息地之间存在扩散通道,栖息地面积在增加,且新栖息地能够支持它们的生存。”海南省林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周亚东告诉记者。
从第一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记录到13只个体,到第二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记录到25只个体,再到今年个体数量达到33只,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良好势头。
“从繁殖生物学和生态学来说,此次E群新生幼猿的出生标志着海南长臂猿种群达到了较稳定的状态,具有了可繁殖和稳定增长的基础。”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海南长臂猿繁殖生物学研究课题负责人周江说。他的团队从2002年就在霸王岭开展海南长臂猿的野外生态学研究工作。
“全球20种长臂猿中,19种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均呈下降趋势,仅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并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保护全球总负责人斯玛特博士指出,海南长臂猿的状况证明中国政府和科学界采取的保护措施是有力的、有效的。
监测和科研人员野外作业
集全球智慧保护“猿生态”
“成立研究机构,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保护研究工作。”根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要求,在海南省委省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领导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海南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5家单位共同设立了“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2020年7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批复,依托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设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
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吸收国际国内一流专家开展长臂猿保护联合攻关,成为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组建后的重要任务。研究院成立了项目执行委员会,研究院理事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章新胜担任执行委员会主任,20余位国内外一流专家作为执行委员会成员,将今年首期2000万科研经费全部用于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
8月20日~21日,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主办的“海南长臂猿保护国际研讨会”在海口召开。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南非、巴西、澳大利亚、新加坡、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瑞士等10个国家的20位全球不同机构的顶尖专家,国内55位科学家及一线监测人员齐聚一堂。会议围绕海南长臂猿物种存续、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等议题展开讨论,形成共识,并发布了《海南长臂猿保护行动计划纲要》。
为促使更多人提升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积极参与保护海南长臂猿和海南热带雨林,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启动了《2020年“我爱长臂猿,我爱海南岛”科普知识竞赛暨“七个一”作品征集评选》活动,超过19万人次观看了启动仪式的线上直播,3万多人参与线上答题。10月24日“国际长臂猿日”当天,科普知识竞赛决赛打响,海南六所高校的代表参加比赛,1000多名在校大学生现场观摩了比赛。
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霸王岭林业局和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政府等单位还共同成立了海南省海南长臂猿保护志愿者协会,让海南长臂猿的保护队伍更加壮大。
树之于海南长臂猿,如同水之于鱼。
由于此前对森林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原因,海南岛中部山区雨林一度大面积消失,这让海南长臂猿随之退缩至霸王岭林区内仅1600公顷的斧头岭区域。33只海南长臂猿,1600公顷的原始雨林,乍看这些猿群的“猿均”可活动面积宽敞得惊人。然而,根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振河等专家的调查,一群长臂猿的家域范围理论上要达到200公顷~500公顷,按海南长臂猿现有5个家族群的规模来算,如今的栖息空间对于它们而言其实已经算拥挤了。
另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于,海南长臂猿喜欢在海拔400米~800米的沟谷雨林生活,但由于低海拔栖息地被破坏,现有种群不得不迁徙至海拔800米~1200米的山地雨林内。而当一片田洋或一条公路从雨林穿过,树林与树林之间形成的空隙便成了海南长臂猿无法逾越的鸿沟。
“保护、修复并扩大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提升长臂猿栖息地质量是保护海南长臂猿的关键。”专家指出,连片整体保护是传统濒危物种保护模式的重要补充方式,对于克服单个保护区的孤岛效应弊端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长臂猿栖息地的适宜性、承载力、连通性等问题有待开展全面科学的调查评估,亟须合理制定长臂猿栖息地生态修复方案,尽早扩大生态走廊。
记者调查了解到,自2005年以来,海南通过恢复天然林、改造次生林,已陆续改造修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5000多亩,种植各种海南长臂猿喜食乡土树种超过30万株。
目前,海南省林业局已编制《海南长臂猿生态廊道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完成800个树穴挖掘、长臂猿喜食植物苗木采购和空中廊道建设绳索的采购,并启动空中廊道主体部分的安装工作,有序推进海南长臂猿生态廊道试点建设。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不久的将来,霸王岭和鹦哥岭、猴猕岭、五指山、吊罗山等整个海南中部山区将串联起来,让海南长臂猿拥有更广袤的栖息地。
海南长臂猿第五群新生幼崽
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范例
遮天蔽日的密林,千姿百态的植物,此起彼伏的鸟语蝉鸣……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比例不足0.046%,却拥有全国约20%的两栖类、33%的爬行类、38.6%的鸟类和20%的兽类,是全球重要的种质资源基因库,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实施,以海南长臂猿为代表的诸多珍稀物种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9月5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验收专家组组长张鸿文和实地核查组组长葛建平带队来琼开展实地核查时,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主要体现在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公园处负责人洪小江表示,国家公园是我国保护地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种保护地的类型。“从我们发现海南长臂猿幼猿的出生就可以证明,国家公园建设可以使热带雨林贯通起来,增加栖息地面积,促使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不断增长。”
多位专家指出,长臂猿保护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还要在社会、经济的背景下制定物种保护和生态恢复计划,要从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联动的视野,来考虑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和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立法工作。
比如,应建立健全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商机制,充分了解当地基层干部、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建议;推动建立海南长臂猿保护的法律法规;通过特许经营、生态补偿等方式,平衡国家公园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科学合理地发展绿色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小灵长类专家组副主席苏珊·切恩博士认为,海南长臂猿的生态意义对于中国和世界都非常重要,保护海南长臂猿不只是帮助一个极度濒危的物种恢复,也是首次将灵长类物种从灭绝的边缘拯救回来。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亚瑟·汉森曾长期在中国工作,他认为如果海南长臂猿保护取得显著成果将标志着人类与自然关系得到重大改善,对全球来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成功案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保护全球总负责人斯玛特博士建议,明年在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和在法国马赛举行世界自然保护大会的时候,能够向全球展示海南长臂猿保护的中国经验。
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加强保护力度、没有重大自然灾害前提下,以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及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为主基地,以国内科研力量为主体,整合全球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海南长臂猿种群能够健康繁殖,数量有望在15年左右实现翻番并持续增长,较早摘掉“极度濒危”的帽子。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经验来自中国海南,却可以为全球濒危物种拯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并带来有益启示。
11月2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形象标识正式发布。海南名山五指山和海南长臂猿的形象融入标识中,寓意为以海南长臂猿为代表的热带雨林动植物生生不息、延绵不绝。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标识将被广泛应用在对内宣传展示和对外合作交流中,今后将把标识所体现的生态文明理念用实际行动解析出来、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海南长臂猿
知识链接
海南长臂猿属于体型较小的树栖型猿类,臂长无尾,雄性个体头顶有冠毛,体长约50厘米~60厘米,体重7公斤~10公斤,寿命最长可达50岁。完整的长臂猿家庭由一夫两妻和数只幼崽组成,成年母猿每2~3年生1胎,一般一胎只生1只小猿,家庭中的成年个体共同哺育婴猿。
海南长臂猿一生要数次变换毛色:初生时,全身金黄;3个月大时,雌雄个体毛色均慢慢变黑;5~6岁时,雌性个体由黑色变为灰色;7~9岁成熟时,雌猿变成金黄色,雄猿则一直全身乌黑。为宣示领地及巩固家庭关系,成年雄猿会在日出时引吭高歌,雌猿与家族群的其他成员跟进“二重唱”,声音悠扬空灵,可传至几公里外。(本版图片由海南省林业局提供)